本文目录一览:

苯胺黑分解温度

度。在高温下,苯胺黑会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有毒气体和有害物质,对人体和环境都有一定的危害。苯胺黑是一种有机染料,化学名称为N-苯基-1-萘胺-4-磺酸钠盐,分子式为C16H12N2NaO3S,是一种黑色粉末,易溶于水和醇类溶剂,具有良好的染色性能和耐光、耐洗的特点。

苯胺黑分解温度一般在200-300℃之间。苯胺黑作为一种有机颜料,其分解温度取决于其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稳定性。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苯胺黑分子间的化学键开始断裂,导致颜料逐渐失去其原有的颜色和稳定性。具体的分解温度可能因苯胺黑的种类、制造工艺以及使用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苯胺黑和油酸溶解度比较。1g该品能溶于26mL水、17mL沸水,能与乙醇、乙醚、苯和其他有机溶剂相混溶,能随水蒸气挥发。苯胺在水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当温度高于167^5℃时,苯胺与水能以任意比例互溶。油酸-性质开放数据可信数据.无色或淡黄色至红色油状液体,有猪油似香气和滋味。

环保染料应达到什么样的要求?

双活性基活性染料近几年在中深色染色中应用较为广泛,环保型双活性基活性染料得到了重点开发,基本符合REACH注册要求,新型环保染料的需要相应的应用技术,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新工艺、新技术开发。

涤/棉(涤/粘)织物用的环保型直接染料:涤/棉、涤/粘混纺织物等不同性质的纤维同浴染色,这要求直接染料具有优良的高温稳定性、具有良好的提升力和重演性、具有较好的牢度及环保性能。

环保染料应符合以下条件,不含或不产生有害芳香胺;染料本身无致癌、致敏、急毒性;使用后甲醛和可萃取重金属在限量以下;不含环境激素;不含持续性有机污染物;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有害化学物;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化学物质;色牢度和使用性能优于禁用染料。

环保染料因其独特的环保特性而备受关注。与传统的偶氮染料不同,还原染料不含有可裂解产生致癌芳香胺的成分,避免了过敏、致癌和急性毒性问题,且废水色度低,被视为禁用染料的绿色替代品。然而,其生产工艺复杂,过程中可能涉及多氯苯等有机卤化物和重金属催化剂的使用,这无疑对环境和生态构成潜在威胁。

环保染料应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下面来了解下。禁用染料有哪些直接染料直接染料是纤维素纤维用染料中数量较大的一类,在德国首批118只禁用染料中,直接染料就有77只,占65%。

化工史话43:最初的合成染料—从苯胺到苯胺紫

化工史话43:从苯胺到苯胺紫的传奇历程 上期我们探讨了天然染料的局限性,推动了人们对合成染料的探索。其中,以苯胺为起点的合成染料分支,即苯胺染料,因其卓越性能脱颖而出。苯胺染料的一大亮点是其色彩丰富,着色牢度高,耐洗耐晒,这些特性远超天然染料。

苯胺紫的产生过程是从含有甲苯胺的不纯苯胺开始,通过硫酸和重铬酸钾的氧化步骤得到。这种化合物曾被广泛用于染色领域,特别是在染毛和丝绸制品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着色作用。历史上,苯胺紫的出现标志着合成染料开始取代天然染料,标志着工业染料技术的重大突破。

年,英国化学家W.H.帕金在探索奎宁合成过程中,意外地创造了首个合成染料——苯胺紫,这一重大发现于1857年投入生产,象征着合成染料工业的崭新起点。

化工史话42:探索自然的馈赠——天然与合成染料的演变 在百年前,苯胺的出现开启了染料领域的革命,它最初是以合成染料苯胺紫的身份登台,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款人工合成的色彩。

我们知道,帕金所得到的这种紫色溶液正是一个人工合成的染料-苯胺紫。帕金为这一成果申请了专利,并亲自制定了一系列的生产程序,在1857年正式投入生产,标志着合成染料工业的开端。1858年,霍夫曼在用四氯化碳处理苯胺时,也得到一种染料,呈红色,称为碱性品红。两年后,他又用苯胺蓝。

苯胺的危害

1、苯胺的危害:急性中毒表现 主要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肝、肾及皮肤损害。短期内皮肤吸收或吸入大量苯胺者先出现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表现为紫绀,舌、唇、指(趾)甲、面颊、耳廓呈蓝褐色,严重时皮肤、黏膜呈铅灰色,并有头晕、头痛、乏力、胸闷、心悸、气急、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甚至意识障碍。

2、皮肤接触可引起湿疹。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燃爆危险: 本品可燃,有毒。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就医。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3、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中毒性肝病。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燃爆危险 该品可燃,有毒。污染处理:应急处理:迅速撤离至安全区。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4、主要表现在:对血液系统的破坏 例如:苯、砷、铅等,能引起贫血;苯、巯基乙酸等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症;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突出的表现为皮肤、粘膜青紫等。对神经系统的破坏 可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周围神经病、中毒性脑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