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挥发性有机物的防治
源头和过程控制 在石油炼制、化工等行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严格控制含VOCs原料的排放,鼓励资源和能源的回收利用。在使用VOCs产品的过程中,鼓励使用环保产品。末端治理与综合利用 对于含VOCs的废气,鼓励采用冷凝、吸附等回收利用技术,或采用催化燃烧、热力焚烧等净化技术。
政策还鼓励研发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装备,如清洁生产技术、高效吸附材料、催化材料、生物填料等,以及挥发性有机物回收及综合利用设备。同时,强调运行与监测的重要性,鼓励企业开展VOCs监测,建立完善的运行维护规程和应急救援预案。
其中包括了《“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国家“十四五规划》以及《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案》等文件,强调了VOCs排放综合整治的重要性,并设定了到2025年VOCs排放总量下降10%以上的目标。
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方案 为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我市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简称,下同)综合治理,降低的排放总量,切实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制订本方案。
挥发性有机物的去除方法包括:①吸附法适用于低浓度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废气的有效分离与去除,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VOCs回收法,该法已经在制鞋、喷漆、印刷、电子行业得到广泛应用。②吸收法适用于废气流量较大、浓度较高、温度较低和压力较高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废气的处理。
国家针对环保颁布了哪些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2001年8月31日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15日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29日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991年颁布。
2、环保法律包括:《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等。 土地管理法主要涉及土地资源的规划、利用、保护和监督管理等方面,虽然与环境保护有关联,但并不属于专门的环保法律。
3、-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条款进一步明确了环境保护的范围和原则,强调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以及公民、企业和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宪法》中关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国家对土地使用的规定,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提供了根本的法律基础。
国家出台的新能源政策有哪些?
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2023年,中国政府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以降低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成本,鼓励更多人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充电设施建设:为了保障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便利性,政府加大对充电桩和充电站的建设和补贴力度,优化充电网络布局,提升充电服务水平。
国家能源方针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节约优先: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构建节能型生产消费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消费模式,加快形成节能型国家和节约型社会。 立足国内:依靠国内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增强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完善能源储备应急体系,合理控制对外依存度,提高能源安全保障水平。
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正式实施,为节能减排和环保生产设定了法律框架。然后,进入2013年,新能源政策开始密集出台:2013年7月,发改委价格通告发改价格〔2013〕1651号,明确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补贴和价格政策,为分布式能源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允许发电企业建设配套送出工程:对于电网企业难以承担或规划时序不匹配的送出工程,发电企业被允许投资建设,以缓解并网消纳的压力。发电企业应自愿进行建设,并可采取联合建设或共享方式。 配套工程回购工作:发电企业建设的新能源配套工程,在双方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电网企业可以在适当时候进行回购。
允许发电企业建设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 做好配套工程回购工作。 确保新能源并网消纳的安全性。法律依据:根据《关于做好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投资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办运行〔2021〕445号)》,具体规定如下: 对电源配套送出工程的影响给予高度关注。
国5排放标准什么时候开始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国五排放标准是在2012年就已经开始实施的,且被视为中国最早实行的国五排放标准。与之前的中国第四阶段排放标准相比,国五排放标准更为严格,有助于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环境保护。国五车的排放控制主要体现在对HC(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限制上,具体为0.1g的HC排放值。
自2017年7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了国五汽车排放标准,该标准与欧洲正在实施的第五阶段排放标准相媲美。国五标准,即国家第五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悬浮粒子等机动车排放物的限制更加严格。实施后,单车的排放物至少减少了30-50%。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我国对机动车排放标准的控制力度也在不断加强。自2017年1月1日起,国五排放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机动车排放控制达到了新的高度。国五排放标准与欧洲正在实施的第五阶段排放标准相当,被称为国家第五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5即第五阶段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从2017年1月1日起全国实行。国五标准排放控制水平相当于欧洲实施的第5阶段排放标准。欧盟已经从2009年起开始执行,其对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悬浮粒子等机动车排放物的限制比国4标志更为严苛。
汽车排放标准国五于2017年1月1日开始在全国实施。这一标准标志着第五阶段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启动。2013年9月17日,环保部发布了《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五阶段)》。此标准于2018年1月1日起全面执行,意味着全国所有机动车必须达到国五排放标准。
生态保护红线的发展历程
生态红线的概念最初源于城市规划领域,指的是城市建设用地的控制边界。长期以来,城市规划的重点在于建设用地和发展空间,但近年来对生态用地空间的重视逐渐增加。城市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分和管理已在多个城市得到探索,如深圳、东莞、无锡、武汉、广州、天津等。
生态红线的概念起源于2020年,旨在通过划定特定区域,以维护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区域需实施特殊保护,以满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的需求。生态红线主要划分为三大类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创新。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质量安全、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需要实行严格保护的空间边界与管理限值,以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态保护红线”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
法律分析: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记者 高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7日公布了《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开始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在此背景下,生态文明的理念逐渐形成。这一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年是环保政策的爆发年。“十三五”规划、环保税、垃圾分类、蓝天保卫战、生态保护红线、PPP模式等各项政策不断推进。下面带您了解一下对产业发展影响重大,其历史意义更为深远的生态保护政策。① 2017年2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